查看原文
其他

日课 | 这个日子,一起打开全球最有温度的“养育参考书”

2017-03-02 何捷 新校长传媒


今日叙事


1983年3月2日,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道豫向联合国递交《儿童权利公约》的批准书。


《儿童权利公约》共54条。将“儿童”界定为“18岁以下的任何人”。其中被提到的儿童权利多达几十种,但其最基本的权利可以概括为四种:


  • 生存权——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

  • 受保护权——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、被保护的权利

  • 发展权——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 

  • 参与权——参与家庭、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 


简言之,儿童享有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权利。



老师、家长——你最需要的“养育参考书”

文 / 何捷


虽然中国向联合国递交《儿童权利公约》的批准书已三十余年,但实际情况是少有人谈及,弘大的标题足以让人敬而远之。所以,不打算再用哲学,法学,社会学等一系列学术话语来唬你,我们不希望好不容易获得的亲昵和改变机会再次从眼前溜走。


就让我们“很low”地聊聊,也许从惬意的阅读中,你会有全新的发现。



《儿童权利公约》并不高冷,它是有温度的教育“参考书”


包括专业教育者在内,很少人了解《公约》。为什么?好大的字眼啊:“儿童”“权利”“公约”“联合国”,几乎每一个大写的字都正襟危坐,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。感觉那是远在纽约、日内瓦的大人物们的政治谈资,排斥它是心理的自然反应。“面向四海皆准”的《公约》,必定离我很远吧。查阅国内学者对儿童权利公约的解读与研究文献,大多在政府公文、行政立法、儿童发展史、哲学法学等领域中徘徊,不肯落地。无关柴、米、油、盐的生冷,让这样的解读如同修建了一座“隔离墙”。


中国人,最看重当下。与“我”有关的,密切关注。和“大家”有关的,有空再说。但我必须提醒:《儿童权利公约》可以读,必须读。这就是为“你”量身定制的,可作为每个当下的“行动指南”,可作为养育儿童,实施教育的“参考书”。


请耐心阅读《公约》,它的真面貌会让你意外。


和我一样,阅读前,心会很自然地会将其与曾看到的各种《守则》《规定》《制度》做同类规并,以为又将面临“大话条款”。接触后你会惊叹:80年代就有这样一批有情怀的人,为世界,为未来,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做了“预演”。他们拥有智慧和博爱,如同把握着水晶魔球一样,预见今天,预估发生的事件。关乎儿童的一系列问题,《公约》妥帖而周全地做了安排,简直可以说是对儿童发展的预言。约定的范围之广,条约描述之细,责权之分明,让你的心自然生出一份敬意与诧异。因为每一个你,都曾经是小孩,都是《公约》的受益者。在你出生起到18岁,有这样一份爱围绕着你,为你描画生活蓝图。而你,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了解它呢?从此以往的将来,你的孩子,你的学生,你身边的所有小孩,都依然在《公约》的庇护下成长。所以,请了解《公约》,因为关于儿童你要知道:


我要做什么?

我不能怎么做?

我为什么要去做?

我为什么不能那样做?

我要主动给予小孩些什么?

我无权从小孩那里夺走什么?


《公约》就是每个成年人面对儿童时共同遵循的章程。可贵的是,这不是我们常见的大而泛之的“高调”,而是细致刻画一个生命来到世界,从出生到十八岁时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,阐述应享有的权利。中国家长最关心的诸如“老师好不好”“学校怎么样”“课堂教什么”“社会要提供哪些服务”等,都可以在公约中找到影子。当然,你不要试图读到可以直接拿来的“某一条”,因为《公约》中的“每一条”都在给你的言行,提供参考。


《儿童权利公约》,就是我们面对小孩的“养育参考书”。《公约》弥补了我们的重大缺失——认识儿童。对“儿童”的认知是我们的“文明断档”,也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变革一直无法达成满意效果的重要原因。数轮的教育教学改革都习惯从方法论,课程论、教师发展观等角度切入,在学校的课程设置,教学法变革,理论流派梳理等方面进行。于是,如同武林纷争一样,一线教师伴随着变革经历颠覆性的破坏与重建,好多人感言:“身处教改,如在体验轮回,记不得多少次,我们反复回到相似的节点。”原来,缺乏对“儿童”的研究,就像在沙漠上建造大厦,做无用功。


更具体地看,每个家庭都有自家的教育主张,父母意识强大,较少考虑小孩的愿景;将小孩其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,没有发现小孩的独立存在。很多父母说:“孩子是我生的,属于我。怎么教,你管不着!”这样的话,我们听起来当作天经地义。所以,部分移民的父母在自家管教小孩,被邻居投诉时,面对找上门的警察,浑然不知自己触犯了什么。


幸好,就在我们孤独无援,寻觅求助于时,《公约》给我们细致周到的讲解。仅开篇中几个赫然屹立的词确实让人倍感温暖:自由,民主,和平,尊严,宽容,平等,友爱,幸福,谅解……儿童,真就是和最善良的词汇为伍。教育,就是良心行业。鄙陋的是,我们习惯将希望寄托在那种一针见血,一击就中的“方法”上。热衷于学习专家讲授中立刻用得上的“干货”,对于人性本初状态的描绘,对于儿童权利的认识,对于成长中可能会遭遇的问题,我们缺乏体悟的耐心。《公约》作为生活参考书,字字行行都以博大的情怀,以对未来美好构想,对儿童无限尊重,对人性更透彻的认识,给我们启示。



对家长的意义:认清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人,尊重其作为人的全部权利


面对《公约》,学校,家庭如何探寻其中核心意思,把复杂的事做简单,以不变应万变呢?有一条可以作为《公约》中的黄金法则——让儿童享受作为人的全部权利。


儿童是“为人的纯真年代”。当一个鲜活的生命来到我们的生活中,就是给我们施予爱心,重温善性的机会。我们尽力提供关怀、培育、保护,我们的生活和小孩的成长从此关联。但养育不是占有和驾凌,小孩是与父母同样的独立生命个体。他们都具有自己的秉性,喜乐,特质,没有一种方法是完全适用于所有小孩的。所有专家的言论对于不同小孩来说,学习借鉴之前,都必须经过批判和选择。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“专家的孩子”也不是专家接触过的“案例中孩子”,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。他们的脾气秉性,喜怒哀乐,都将成为你教育抚养的参考要素。《公约》精神就是不断告诫我们对小孩更多尊重,更多发现,更多了解,让教养更加适合他的发展。把小孩当作一种独立的人,认识他应享有的权利,就是对他的未来真正的负责。


著名学者张文质老师的《奶蜜盐》一书中,清晰阐述面对儿童教育应遵循与协调的三种力量,形象而简约,和《公约》中的逐项细致规定,在理念上多有吻合。例如,其一力量是“奶”,给予儿童充分的成长动力,让他茁壮挺拔。《公约》视儿童为生命体,从羸弱走向逐渐独立,需要汲养,需要关怀,需要成年人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和理解,给予特别关爱和优待。直至独立,我们都要尽全力保护,这是儿童必须体验的自然法则。


其二“蜜”,让儿童享有童年所有的快乐,为他的童年营造一种幸福温暖的环境,让他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,有情怀,善良的人。《公约》中儿童的基本权益保障,就是确保童年的主旋律是“幸福”。四大基本权利为:“生存权”,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;“受保护权”,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、被保护的权利,包括保护儿童免受歧视、剥削、酷刑、虐待或疏忽照料,以及对失去家庭的儿童和难民儿童的基本保证;“发展权”,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,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,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其身体、心理、精神、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;“参与权”参与家庭、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。看,享有权利,就享有幸福童年。


其三“盐”,教育就应该着眼未来,未来小孩要独立,还将承担起社会责任,实现自我持续发展。所以,教育可以是一种淬炼,让他的人格趋于完善。


养育不是娇宠,更不是溺爱与放纵。如同《公约》中述,儿童成长中还可能会遇到战争,司法,国籍,劳务等各种问题,都要成年人、政府,缔约国从制度层面予以落实,以确保儿童健康顺利成长,直至独立面对各种情况。具体到每一个家庭,关于教育子女的一系列问题,从“独立人格培养”,从“人的发展”等角度来,疑惑自然迎刃而解。


诸如:要不要去补习?要不要多去旅行?需不需要有人推动阅读?需不需要有人监督进行体育锻炼?《公约》的解读让我们自觉发现:只要对“人”有了认识,对“儿童是人,要享有人应有的权利”成为一种信条时,你就会很自然地带其出游,因为那就是小孩认识世界的窗口;你就会很主动的提醒小孩锻炼,因为你知道未来生活也有丛林法则,需要健全体魄;你会在逼迫他进行学科补习的时手下留情,你知道小孩除了应试这条路之外,还有很丰富的选择……



对老师的意义:在教学中“发现”儿童,放弃充满“师气”的课堂设计


对于教师而言,《公约》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参考。从班级管理来看,“管”不如“理”。用各种各样的条款制约,那不是智慧之举,因为人是不喜欢被压迫的,压迫是不人道的。面对儿童,多接触,了解,关心,多“理”他,就是最好的方法。认识人,教育的目标、方法、评价等方面,都会得到调整。孔子的学生分为各个“科”: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,各科学生在与他人互动中汲养成长,72贤人都是各科中的领军人。西点军校、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的院校,最让毕业生自豪的就是参加过社团活动。获奖影片《聚焦》中,《波士顿环球报》“聚焦”报道组迈克尔·基顿回到中学调查神父性侵儿童丑闻,校长欢迎他时说:我记得你,你曾经是学校的冰球队员。这就是教育者最记挂和骄傲的教育结果——在适合自己的方面获得成长。年节其间学生返校看望老师时,我们最多关心的是“考上什么名牌大学”“在何处高就”。请不要嗔怪默默无闻的小孩羞于回校,因为他们没有让教育者看到满意的结果。可以说,是我们对他们缺乏认识才导致这样的隔阂。


尊重儿童,确保受教的权益,也将带来教学的改变。在教学中“发现儿童”,就会放弃充满“师气”的设计。以往,设计时非常注重求稳,求顺,讲究一气呵成,行云流水的顺畅效果。各个环节要通畅,要让执教者和受教者都感到舒服,确保教学效果完美呈现。但是,没有两个小孩是相同的。即便“斑马都是一顺儿排开,也总有一只的屁股对着你”。所以,服务于儿童发展的教学设计,不要道统威严,不要刻板程式,因为小孩的生命很鲜活,他们不喜欢单调乏味。课堂上,教师有“师气”会让小孩窒息,完全被笼罩其中,犹如提线木偶,复活僵尸。有“师气”,课堂中师生看似在互动,看似在交流,看似在推进,看似在获得……实际上看到的都是假象。分散在空间中的“师气”让师生各说各话,沉浸在各自世界里,学习没有发生。“师气”重的老师喜欢端着架子,踱着步子,装着样子,给人以生冷,无法接近,让人畏惧之感;“师气”重的课堂,冷冰冰,硬邦邦,怯生生,一进一出没有变化,只有不断累积的恶化。


如何去除“师气”呢?想起师父于永正曾经教给我简单而有效的好方法——忘记。


锁定发展性目标,相忘于课堂。于老师说的目标就一句话——眼里只有小孩。当老师进入课堂时,眼里只有小孩:小孩的成长、小孩言语生命变化、小孩的点滴感受,就是教师眼中的目标。有了小孩就很容易忘记自己想要的,甚至可以忘掉教学设计的环节。一切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变化,顺应而为,顺学而导。为小孩而教,教师要转化原先的“气场”为吸引人的“磁场”。因为小孩讲究的是“在一起”,需要的是“同一国”的伙伴。


《儿童权利公约》给我们的启发很多,依然归结于一句——让儿童享受作为人的全部权利。为此,父母改变,教师改变,儿童境遇就会改变,我们的未来才会改变。


尊重原创,支持好文

喜欢本文,可识别下列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▼

新校长传媒“教育日课”栏目正式开启,面向作者本人的打赏机制也正式启动


▼ 

作者 | 何捷,闽江师专福州教育研究院教师

责编 | 小新君

“新校长传媒”商务合作请联系 023-67450968



推荐阅读


点击下列关键词,阅读更多“儿童”相关内容


教室改善 孩子心中的教室 最美儿童阅读角

儿童科学启蒙 未来教育 | 教学神器

儿童习惯和技能 | 教室布置 | 当今儿童剖析





请戳“阅读原文”了解论坛详情并报名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